•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叫貌似?
  • 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貌似實驗室

鑽研內容製作的新配方

Menu
  •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TIDF影展專題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有毛的房間》 ─ 飛速中國裡的怠速生活

【TIDF影展專題】《有毛的房間》 ─ 飛速中國裡的怠速生活

chialinglai 29 4 月, 2016     No Comment    

PocketCopy Link

這似乎並不是「偶像崇拜」、「被洗腦」這類簡短的敘述就能夠解釋清楚的現象。曾經去過幾個中國的小城,從街道望進民居,常常就在一入門的地方,抬頭可見嶄新的毛澤東畫像高掛牆上;屋外有個拿著矮凳靠坐門口的老者,臉神木然地望著來往行人。當畫面停格,我總是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乘著時光機回到過去。

 



文 / 惠宇

 

Screen Shot 2016-04-29 at 2.40.52 PM

影像來源:TIDF(叢峰《有毛的房間》)

 

「我說這個好的換到毛主席像上去」

這張照片是村子裡熱鬧的祭祀場合,善男信女爭相把手中的紅色布幔掛到觀音像上,而當儀式結束、大夥簡單收拾的時刻,有個畫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這個毛主席像上的也給換一下。」螢幕外一個男聲,對著屋子裡的眾人說。

「這會兒再沒好的(新的紅布幔)。」旁邊的女子整理著手上的紅色布幔,漫不經心的回應。

「這個不換嗎?」螢幕外的男子伸手拿起紅布,又問了一次。

「姨父,那個不要取!」女子語氣有點驚慌,試圖想要阻止伸手拿布幔的長輩。

「我說這個好的換到毛主席像上去。」

    

 

而後,屋裡人都來幫牆上大大的毛主席畫像換上新布幔。

 

我感覺這群人跟他們心目中的毛主席,離得好近。他們敬仰他、把他放到跟佛一樣地位的祭祀,這時,他是遠而高大的神;而在生活中,他們之間更像是後輩懷著敬愛之心,細膩呵護一個親族老長輩,以一個很小的動作,來貼近這個他們心目中的「神」。

 

而這「神」、人的互動,卻也形成了一個有趣又有些荒誕的對照:在這個以「無神論」為主調的社會中,神佛是以這樣的形式出現在生活裡,而這個「過去的人」在精神上,位階甚至更勝於真正的「神」。

 

整部片以「毛澤東像」在每個房間的畫面,串接數個當地人生活的小故事。然而,精確來說跟毛有很直接相關的故事,只有祭祀的片段和影片最後村醫的談話,其他故事乍看之下,牆上的毛更像是每個房間裡必備的元素,毫無違和的融入成為背景裡的標準配件。

 

如果不特別說,大多數人恐怕很難想像這是直到今天都還出現在中國社會的畫面。

 

飛速中國裡的怠速生活

這似乎並不是「偶像崇拜」、「被洗腦」這類簡短的敘述就能夠解釋清楚的現象。曾經去過幾個中國的小城,從街道望進民居,常常就在一入門的地方,抬頭可見嶄新的毛澤東畫像高掛牆上;屋外有個拿著矮凳靠坐門口的老者,臉神木然地望著來往行人。當畫面停格,我總是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乘著時光機回到過去。

 

但更讓我好奇的是,這個散落中國農村的「普遍」現象,在社會中是怎麼被看待的?我也疑惑,毛時代結束了這麼多年,當社會不再特意提及,是什麼原因讓人們還對他懷抱這麼大的敬意,他們是像「桃花源」裡的人那樣與世隔絕、還活在「舊時代」嗎?而毛澤東本人,以及這個符號所傳遞出的「信仰」、「舊的時代」、「過去的」、「傳統」這些概念,在當地人的生活、談話、思想中,是怎麼交互影響?簡言之,毛,是怎麼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的?

 

《有毛的房間》剛好提供了一個切入點,來探索這些問題。導演叢峰從多年的拍攝素材裡特別摘出有「毛」的共同片段(注1),除了真實記錄這些還存在毛的場域,更是照見快速發展的中國裡的「怠速生活」:轟隆隆的像是有在運作,實際上整體卻是沒有動的,對比於外界非常快速的變遷,這裡卻似乎什麼也沒有變,時間的腳步在這裡跟外面並不同調。而每個房間裡小人物的故事及他們對生活的思考,也幫助我們理解發展巨輪下,當時間腳步不一樣時,傳統與現代的衝突。

 

Screen Shot 2016-04-29 at 2.47.28 PM

影像來源:TIDF(叢峰《有毛的房間》)

 

影片中多數房間的格局,屋裡大半空間由北方家家戶戶都有的「炕」佔據,連著燒水做飯的大火爐和煙囪管線,這裡一年大約有八個月要燒炭火取暖。「炕」並不屬於私人,家庭裡吃飯、睡覺、社交都在這。而從炕延伸到房間的牆面,除了毛之外,還有家族合影和歷史記憶。在房間裡,從最外圍乘載歷史記憶的牆、到人們圍繞著的爐火及炕,呈現的是很凝聚、緊密的空間意象,裡面的人有信仰、也有跟傳統剪不斷的聯繫。這個精神空間中,毛的畫像以一種俯視的姿態,看顧全局。

 

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毛」以不同的風格的畫像作為轉場出現,看顧全局的姿態沒有改變,但不同房間的故事合起來,勾勒出一幕偏鄉縮影:環境久旱不雨作物不生、土地上有人沒錢給房子貼磁磚、有人相信用教育可以改變一切、有很多人出外打工、也有人打工幾年後回來成家立業了。雖說是「怠速」,在農村推力大於拉力的狀況下,未來勢必要打開一個更大的口,融入外面如飛的發展速度。

 

我「義大利」

《有毛的房間》是導演叢峰「甘肅的義大利」系列裡的其中一部(注2),他說「義大利」其實是來自於當地方言的同音轉換。古浪當地,說「一起」是「yidaling」,出去打工時別人問從哪裡來,回答「我XXX人」後,別人又問旁邊的,旁邊的人回:「我yidaling」。問的人聞之總是惶恐,「你義大利人?」

 

「義大利」、「一起」,這個集體性、隱含「你拉我、我帶你」意思的行動,在年輕人相繼出走他鄉,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今天,可能會為「怠速」生活帶來一些內部質變,然而,對這群人來說,卻更像是順著一出生就寫好的「人生腳本」走過一生:十多歲出外讀書、離鄉打工,到年紀就該找對象,過幾年得生孩子。這些被現實與夢想推出去的年輕人,幾年後又被傳統上「到這年紀該……」的觀念拉回,依照一個隱隱存在的軌道,跟家鄉的同齡人一樣,在「規定」的時間裡,結婚生子、成家立業。

 

於是,當面臨生計現實與傳統觀念的拉扯,相比於內心對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顯於外的他們談論命運,也相信命運會幫他們找到最好的安排。但我更想追問,這個「相信」,是不是也屬於對困頓現實掙扎後的妥協呢?如果有機會改變,願意不屈於命運再拼一次嗎?

 

注:

  1. 《有毛的房間》裡有部分素材與叢峰的《未完成的生活史》(2010)及《信仰》(2006)相同。
  2. 「甘肅的義大利」系列還有《馬大夫的診所》(2007)、《未完成的生活史》,以及被導演從作品列表中移除,更早之前完成的《信仰》,都在中國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拍攝。

 

參考資料:

  1. 〈最日常的狀態就是最說明問題的狀態:《馬大夫的診所》導演叢峰訪談〉,現象網訪談。
  2. 〈有毛的房間・元素電影・在場者〉,叢峰,2016,POP-TV微信號。
  3. 豆瓣電影—《馬大夫的診所》
  4. 豆瓣電影—《未完成的生活史》
  5. 豆瓣電影—《信仰》

 

 

 

PocketCopy Link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怠速有毛的房間毛澤東無神論祭祀精神空間義大利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找文章

追蹤貌似

知性節目頭條

1
跨界跨到市長去啦!「嘎名人尬台語」首集衝到發燒榜第一名|知性節目頭條

― 26 7 月, 2017

2
酷暑補習班: 啾啾鞋、囧星人、阿滴英文和林辰合體開課!|知性節目頭條

― 12 7 月, 2017

3
林辰Buchi訂閱突破20萬 開特別節目來分享幕後經營心得|知性節目頭條

― 28 6 月, 2017

在臺陸生專訪

「抓住那個大陸人!」跑給台灣人追 ─ 專訪文大李凌風
要當兩岸交流的橋樑,就要做好被踩在腳下的準備 ─ 專訪文化大學余澤霖 (下)
要當兩岸交流的橋樑,就要做好被踩在腳下的準備 ─ 專訪文化大學余澤霖 (上)
【回看首屆陸生採訪計畫】真人圖書館:通往彼岸的三本書 ─ 余澤霖 x 祝常悅 x 楊心韻
為什麼受過同樣教育的陸生,卻不能在台考護理師執照?─ 專訪北醫李想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貌似實驗室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
Thanks for sharing!
AddToAny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