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叫貌似?
  • 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貌似實驗室

鑽研內容製作的新配方

Menu
  •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貌似說

災胞看「眼球央視」:共鳴輸出,源自對諷刺對象的深刻認識

― 13 4 月, 2017

三個問題搞懂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 25 2 月, 2017

為什麼《奇葩說》能夠既講道理又帶給人娛樂?|《奇葩說》筆記

― 8 2 月, 2017

慈悲心的最深處,不是同情或憐憫,而是好奇。|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筆記

― 8 2 月, 2017

【 ‪貌似夥伴都在想什麼‬|完結篇 】獵奇之後,這份影像還能走多遠?

― 20 9 月, 2015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IDF影展專題】《悲兮魔獸》─ 背上沉默的鏡子

    chialinglai 24 5 月, 2016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悲兮魔獸》用獨特的視角與編排形式,尖銳地揭露中國問題,卻又突破觀眾獵奇心態,令觀眾跨越地域限制,重新審視與自身相關的環保問題。

    Read more »

  • 【TIDF影展專題】華語獨立紀錄片論壇側記:「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劇本」

    chialinglai 21 5 月, 2016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對於現實生活來說,紀錄片則提供了一個定格的視角,影像畫面就是被保留下來的真實。

    Read more »

  • 【TIDF影展專題】曾經不想回望雨傘運動 ─ 專訪《亂世備忘》導演陳梓桓

    chialinglai 17 5 月, 2016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亂世備忘》這部片是一連串偶然與不確定性組合在一起的,要怎麼回頭處理長達數月的雨傘運動龐大的素材——佔領空間的改變、突發事件,以及無法控制的情況,讓導演陳梓桓不得不自問,改變是什麼?又將領我們往什麼樣的香港未來前進?

    Read more »

  • 【TIDF影展專題】《額日登的遠行》─ 凝望二十一世紀的穿越

    chialinglai 13 5 月, 2016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不論是額日登或顧桃鏡頭下的少數民族,大概都屬於不願放下傳統的一群,所以他們努力在現代生活中尋找、維護傳統的痕跡。

    Read more »

  • 【TIDF影展專題】《回憶:飢餓》劇場之後 ─ 關於「我」的探尋

    chialinglai 11 5 月, 2016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在看過民間記憶計劃的紀錄片和劇場作品之後,你可以發現每一個「回去」的導演並非歷史的代言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的衝擊和煎熬實則來自眼前的村莊、身邊的親人以及逐年成長的自己,而不是「飢餓記憶」。

    Read more »

  • 【TIDF影展專題】《大同》─ 打造文化古城,市長到底在想什麼?

    chialinglai 6 5 月, 2016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許多以開發為主題的紀錄片,是以被開發者為主角,記錄整個開發進行的過程,通常也帶有關懷弱勢與批判開發的觀點,《大同》則是以市長為主角,將推動這項計畫的歷程與轉折,還有它對這項計畫的想法紀錄下來,能夠更客觀、完整記錄,並且涵蓋了支持與反對開發,政策規劃者、執行者與群眾的觀點。

    Read more »

  • 【TIDF影展專題】Part theater, Part reality ─ 關於「紀錄劇場」的一些備註

    chialinglai 4 5 月, 2016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也許在我們這個時代,內容已經存在於現實之中,創作者將之撿拾,並通過各種方法重新處理這些內容,紀錄片和紀錄劇場是其中的兩種媒介。

    Read more »

  • 【TIDF影展專題】《有毛的房間》 ─ 飛速中國裡的怠速生活

    chialinglai 29 4 月, 2016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我感覺這群人跟他們心目中的毛主席,離得好近。他們敬仰他、把他放到跟佛一樣地位的祭祀,這時,他是遠而高大的神;而在生活中,他們之間更像是後輩懷著敬愛之心,細膩呵護一個親族老長輩,以一個很小的動作,來貼近這個他們心目中的「神」。

    Read more »

  • 【TIDF影展專題】《沒有電影的電影節》─ 在影展見證被「實體化」的困境

    chialinglai 22 4 月, 2016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秩序至上」的國家氛圍中,在中國辦一場獨立作品的電影節,是否有可能?看著基金創辦人栗憲庭與策展人王宏偉在警局接受偵訊,而公司的十餘台電腦,與庫存的一共1500多部獨立導演的作品DVD直接被沒收。這些細節,協助我們拼湊出了「困境」這個抽象詞彙的實際長相。

    Read more »

  • 【TIDF影展專題】記憶的理解與共鳴:一份貌似看過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單

    chialinglai 15 4 月, 2016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看了網站或手冊的劇情簡介,還是不確定該看哪部嗎?別煩惱,貌似編輯台已經整理好這份片單,精選「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及「民間記憶計劃」焦點單元的作品,也分享為什麼我們覺得這部片值得看!

    Read more »

  • 1
  • 2
  • Next

貌似說

災胞看「眼球央視」:共鳴輸出,源自對諷刺對象的深刻認識

― 13 4 月, 2017

三個問題搞懂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 25 2 月, 2017

為什麼《奇葩說》能夠既講道理又帶給人娛樂?|《奇葩說》筆記

― 8 2 月, 2017

慈悲心的最深處,不是同情或憐憫,而是好奇。|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筆記

― 8 2 月, 2017

【 ‪貌似夥伴都在想什麼‬|完結篇 】獵奇之後,這份影像還能走多遠?

― 20 9 月, 2015

找文章

追蹤貌似

知性節目頭條

1
跨界跨到市長去啦!「嘎名人尬台語」首集衝到發燒榜第一名|知性節目頭條

― 26 7 月, 2017

2
酷暑補習班: 啾啾鞋、囧星人、阿滴英文和林辰合體開課!|知性節目頭條

― 12 7 月, 2017

3
林辰Buchi訂閱突破20萬 開特別節目來分享幕後經營心得|知性節目頭條

― 28 6 月, 2017

在臺陸生專訪

專訪輔仁大學思靜:「我每走一個地方,就覺得自己認識的世界實在太少了。」
【回看首屆陸生採訪計畫】真人圖書館:通往彼岸的三本書 ─ 余澤霖 x 祝常悅 x 楊心韻
「我從小就有個敵人,叫別人家小孩」 ─ 專訪銘傳大學許思聰
要當兩岸交流的橋樑,就要做好被踩在腳下的準備 ─ 專訪文化大學余澤霖 (下)
「抓住那個大陸人!」跑給台灣人追 ─ 專訪文大李凌風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貌似實驗室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