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叫貌似?
  • 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貌似實驗室

鑽研內容製作的新配方

Menu
  •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TIDF影展專題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回憶:飢餓》劇場之後 ─ 關於「我」的探尋

【TIDF影展專題】《回憶:飢餓》劇場之後 ─ 關於「我」的探尋

chialinglai 11 5 月, 2016     No Comment    

PocketCopy Link

在看過民間記憶計劃的紀錄片和劇場作品之後,你可以發現每一個「回去」的導演並非歷史的代言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的衝擊和煎熬實則來自眼前的村莊、身邊的親人以及逐年成長的自己,而不是「飢餓記憶」。

 



文 / 胡璇藝(在臺陸生,2015年9月來臺,臺灣大學戲劇所碩士生)

 

13147867_1176973885654146_7953177048720384696_o

影像來源:TIDF (《回憶:飢餓》劇場)

最沒想到的是,以紀錄片為主的「民間記憶計劃」竟是因劇場而起的。

 

2010年,舞蹈家文慧發起「回憶:飢餓」的劇場計劃,想以「三年饑荒」的個人記憶為梁木,搭建出一個劇場作品。學舞蹈出身的章夢奇想參加這個演出,便拿著攝像機去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只是跟自己有血緣聯繫的村子,開始了自己的探尋。

 

「探尋」是舞台上很重要的動作。每一個創作者,是每一個導演,也是每一個與腳下土地有關係的人,他們拿強光電筒的樣子像極了他們拿攝像機的樣子,而眼前稠黑的劇場,也許是那個陌生化了的故鄉,也許是那段鮮少被觸碰的記憶,也許還是他們並不曾認真理解的自己。強光電筒,或者說攝像機,射出幾道光,劃破了貌似冷靜的黑暗。

 

我在這幾道「光」中看到了比創作者的動作更具生命力和交流感的「探尋」,因它不斷地重新定位再現的焦點和觀看的焦點。隨著焦點的變化,劇場中的人(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觀衆)走訪了不同的鄉村,不同的記憶,和不同的個體。而這又是一個由「人」的自述構成的作品,「人」在記憶與紀錄中的不斷穿梭在劇場中營造出了一種模糊不定的意蘊——我們分明知道舞台上發生的一切都是在重述過去,但我們又覺得它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動作都指向當下。

 

在這樣的過程中,爲了不陷入幻覺,舞台上的「人」需要始終保持「我」的在場。而且在劇場這樣自由的空間裡,創作者們在鏡頭背後被壓抑的「主觀視角」在劇場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所以其「自我剖析」的力道比紀錄片來得更加激烈,而劇場中的影像則更像是一種資料的補充,強調了事件的真實性。另外,觀眾也不再僅僅被困鎖在「觀看」的特權裡,他們也在進行著自己的「探尋」。

 

在看過民間記憶計劃的紀錄片和劇場作品之後,你可以發現每一個「回去」的導演並非歷史的代言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的衝擊和煎熬實則來自眼前的村莊、身邊的親人以及逐年成長的自己,而不是「飢餓記憶」。在紀錄片中,他們通常躲在鏡頭背後,並把關注焦點放在個人的「探尋」上,而觀衆更感興趣的往往是未知領域,而非這個引導者。然而,當他們站在舞台上,甚至不需要開口,我們便能夠感受到他們是誰。接著,便看到了村莊、親人、歷史記憶和「我」的關係。

 

這次來台演出的作品是他們第一次回到村莊之後,再回到草場地工作站碰撞出來的。本來說的是要找專業演員來演,後來發現每一個導演都有很多想說的話,便讓這些素人演員自己上了。這個作品首演於2010年10月,彼時,他們尚不知道之後會發生這麼許多事情,也不知道自己竟會不斷地回去,重新理解飢餓、村莊、血脈和「我」。

 

13122902_1176973978987470_1873267783539795664_o

影像來源:TIDF (《回憶:飢餓》劇場)

六年之後,他們帶著這些年所有的經歷和記憶,重新來演繹這個需要把自我剖白的作品。但可惜的是,這些創作者,特別是其中的老成員,好像都是在「找當年」。他們努力扮演六年前的自己,講出來的故事依舊讓人動容。但我總覺得,這種震懾源自殘酷的歷史,而非正在進行中的劇場。

 

太熟練地講述和扮演,讓劇場顯得安穩,少了些詞句和動作間呈現出來的動蕩感。其實,六年間的不斷重回,雖然我不知道在這個做法能否讓他們在議題上的挖掘更加深入,但至少對個人來說,一定會有改變的,至少時間積累了。

 

如果創作者能夠以如今的狀態與當年的自己做對話、磨合乃至挑戰對方,或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劇場?而在這樣的劇場演出中,也許創作者也能收穫對於紀錄片創作的新想法?

 

 

PocketCopy Link
TIDF影展專題 貌似放大鏡
劇場吳文光探尋民間記憶計劃章夢奇記憶

Related Articles

【TIDF影展專題】Part theater, Part reality ─ 關於「紀錄劇場」的一些備註
【TIDF影展專題】沒有觀眾的記憶: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的觀察筆記
【TIDF影展專題】導言:如果你在找尋新的視角認識中國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找文章

追蹤貌似

知性節目頭條

1
跨界跨到市長去啦!「嘎名人尬台語」首集衝到發燒榜第一名|知性節目頭條

― 26 7 月, 2017

2
酷暑補習班: 啾啾鞋、囧星人、阿滴英文和林辰合體開課!|知性節目頭條

― 12 7 月, 2017

3
林辰Buchi訂閱突破20萬 開特別節目來分享幕後經營心得|知性節目頭條

― 28 6 月, 2017

在臺陸生專訪

衡量一個社會是否鼓勵創業,看失敗以後要付出多大代價 ─ 專訪逢甲大學吳梓杰
「陸生的處境有點像臺灣」─ 專訪臺大國發所張可
不需要特地為「陸生」做什麼 ─ 專訪輔大林楠
沒有百分百的新聞自由 ─ 專訪世新傅心怡
我也一樣是「外地學子」─ 專訪輔仁大學賀小語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貌似實驗室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
Thanks for sharing!
AddToAny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