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節目以人為核心,除了內容有趣、有質量,更傳遞給你來自說書人的文化底蘊。
貌似實驗室2月起推出「知性節目頭條」,精選知識型網紅最新動態、知性節目的趨勢觀察與精彩案例等,值得你關注的知性內容,每隔週三出刊。
有些知識是你本來就想探索的,我們相信,知性節目能夠幫助你更高效地掌握有價值的資訊 ;
更多知識是在意料之外接觸的,我們期待,知性節目讓你的生活獲得更廣闊的視野。
觀察
沈春華關鍵秀: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主播共唱的千里之外

截圖自關鍵評論網臉書影片
關鍵評論網與資深主播合作的全新線上直播節目——「沈春華關鍵秀 」,4月13日週四晚上9點正式開播!曾獲得13座電視金鐘獎,並擔任22年的中視新聞主播的沈春華,2016年年底,辭去八大新聞的主播一職,睽違半年,她重回螢光幕,但身分已從曾經家喻戶曉的資深主播,轉變為直播節目的主持人。究竟資深媒體人擁抱新媒體的組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沈春華關鍵秀 」節目大致分為兩塊,前半段段由主持人沈春華介紹來賓,並與來賓進行訪談;後半則由主持人代替網友們進行問答,還有「嗆辣戳戳樂」的特別橋段,將網友們尖銳辛辣的問題藏進九宮格戳戳樂裡,再由主持人現場抽出回答。
在節目當中,沈春華長年播報新聞字正腔圓的口語表達,辨識度強,也帶給節目專業感。若不是因為影片放在Facebook,可能會讓人以為正在看電視台的訪談節目。但在直播節目更具挑戰性的是,如何把握與觀眾即時互動的機會。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沈春華關鍵秀 」仍有不錯的節目品質,雖然第一集開播時,出現網路不穩、畫面延遲的情況,但第二集有做到改善,在收音與燈光等方面也有不錯的水平。與目前的直播網路訪談節目的調性比較,「沈春華關鍵秀 」更有潛力觸及到中年以上的族群,而實際上,沈春華也希望,這系列節目能打造成自由善意的線上論壇,促進老中青三代的彼此理解。
在節目的開播記者會上,沈春華對於自身在節目主持的角色定位,回道:「我是一個指揮家,讓過去被忽略的聲音以很和諧的旋律被你聽到,希望透過自己的專業,閱聽大眾可以更耳聰目明。」
有想法
故事直播組合「芋亮情結」:文人雅談新滋味

截圖自「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臉書影片
歷史科普新媒體「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最近推出跨界合作直播訪談節目,以「芋亮情結」為名——由亮衡(尋「臺」啟事)與芋頭(冷知識週刊)組成的直播訪談,最近的兩集,邀請到「厭世哲學家」與「台味誌」作為來賓,直播內容環繞著來賓進行訪談,一集從厭世探討生死的哲學,另一集則沿著台灣日常探討珍珠奶茶的歷史。
芋亮以高含量的知識透過問答來構成節目內容,給人一種文人雅談的感覺,慵懶卻充滿想法,對談之間的交鋒也讓直播更添色彩;兩集看下來,可以發現越是知識含量高的內容,直播主持與來賓的表達能力對節目品質的影響就越大。因此考驗到如何為直播節目所談的資訊與內容,進行包裝或做線下輔助,比如厭世哲學家在直播的開場就告知聽眾,本次的談話內容有講義可以下載,讓聽眾可以比較順利的吸收內容。
人文新媒體之間的橫向串連合作對談,除了匯聚兩邊的讀者,幕後工作者的現身分享,或許可以為原生內容帶來新的刺激,值得期待一下未來的發展。
台灣燙:挑逗在地味蕾的視覺文化體驗
「台灣燙 Taiwan Tongue」集資計畫在4月19日於嘖嘖正式上限,計畫成立中英並行的食譜網站,打造屬於當代台灣的飲食資料,同時也規劃製作台灣燙TV,用節目推廣簡易的家常臺菜,而小額贊助計畫的人,將可以參與到線上烹飪課的即時互動,跳脫出以往只能被動觀看教學的問題,一個一個步驟跟著學習完成料理。
台灣燙不是第一個嘗試推出線上烹飪節目的團隊,台灣最大的食譜社群平台iCook愛料理,自2013年就開始經營影音頻道——「愛料理TV」,並從2014年底開始,獨立製作「料理食驗室」系列,為了吸引觀眾看完,把影片調整在一分鐘以內,並在影片頭5~7秒內進入主題。不過相較之下,台灣燙的理念更聚焦在推廣在地食譜與飲食文化。
每月訂閱金額達到5萬以上,將解鎖八篇深度專欄探討,達到10萬以上,將固定產出獨特視覺概念的料理教學影片,看了飲食工作者 Soac 成立的團隊專業背景,很令人期待日後內容網站的呈現呢!
我始終相信,食物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更肩負著傳遞風土和歷史時空的重要意義,透過進食,我們吃下去的是台灣孕育出來的文化記憶。
我真誠的希望,如果食物是共通的語言,台灣菜,就是我們的母語。
這個信念驅使著我們繼續向前,將陪伴我們長大的料理記憶收納在台灣燙網站內。然而自製內容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成本,我們希冀一樣想認識自己土地料理的您,加入台灣燙訂閱募資計劃,讓這個網站有更多的資源可以邁步向前走。
——摘自 Soac Liu 索艾克 臉書動態
值得你關注
-
政問第四季:從線上到線下是突破還是孤注一擲?
公眾議題直播節目「政問」,第四季將於4月27日正式開始,不同於以往,政問第四季從線上移往線下,將舉辦實體活動,邀請不同領域的意見領袖對談。首場主題不愧「政問」之名,邀請到兩位現任立法委員探討政治工作。
第四季共八集,每集主題也都環繞在探討台灣的未來如何可能。不過「政問」節目主題設定相對嚴肅,對於參與者而言有較高的門檻,這一季將節目內容轉向線下的實體活動,究竟現場的講者互動與聽眾交流會如何進行,怎麼維持聽眾的資訊吸收程度,將會是接下來的考驗。想參與政問現場的人,請到這裡報名。
(貌似實驗室5月27日討論會,也邀請到「政問」的內容製作負責人來分享,歡迎報名!)(圖片來源:政問臉書粉絲頁)
- 台灣醫療知識服務: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推訂閱集資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美的」是醫學(Medicine)的簡稱,幕後是專業醫療團隊,長期透過臉書粉絲團分享醫學知識,最近他們推出訂閱集資,啟動 72 小時後,就有超過 1,100 位贊助,MedPartner 將同時轉型成社會企業型專業媒體。
當醫學生的時候,總是很羨慕講英文的人。不是因為崇洋媚外,而是在醫藥領域,英文有好多正確、精準的知識可以輕易取得。而華文世界的相關內容,常常不是亂寫一通,就是艱澀難懂,常常看到民眾被騙得暈頭轉向,醫療人員卻又太忙沒時間好好跟民眾解釋。結果造成台灣社會到處都是騙子橫行,懂的人覺得被騙的是笨蛋,但不懂的人也求助無門。但這其實是一種「知識份子的傲慢」,在醫藥領域我很懂,但在其他領域,我何嘗不可能會是個笨蛋?所以我常在想,難道華文世界就不能出現一個像樣的醫療媒體嗎?難道台灣人不值得一個這樣的媒體嗎?有一天我們能真的行動改變這一切嗎?
多年前的那個我夢想著,如果我們在醫療領域做出了很棒的公共知識,也許就能鼓舞更多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貢獻更多的公共知識。各領域的公共知識完整了,成為整個全世界的標竿,成為台灣堅強的軟實力,那整個國家可能就有機會從知識上徹底翻轉。
——摘自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臉書動態
- 愛奇藝台灣站一週年 推出四堂影視課程
影視平台愛奇藝台灣站一週年系列活動,在五月策劃系列四堂影視課程,從導演、製作人、編劇到演員的幕後實務經驗分享,將由淺入深傳承台灣優質戲劇的經驗與技術。講者陣容令人期待,有植劇場系列的製作人安哲毅、《天黑請閉眼》的導演柯貞年、《滾石愛情故事系列》的編劇溫郁芳,和《麻醉風暴》男主角黃健瑋。限定學生參加,對台灣影視產業有興趣的學生不能錯過的好課程!
- 鏡文學:打造連結文創與影視的IP平台
鏡文學於4月成立,是在「鏡傳媒」旗下,一個以台灣為基地、放眼國際的小說與劇本平台。將有計畫性地扶植有志從事文學創作的人才,規劃完善的作家經紀制度,以作家全版權開發為目標,讓更多創作者的作品得以正式出版、授權與改編成影視作品、電玩遊戲、漫畫、衍伸周邊商品等。目前首波邀請小說家陳耀昌、陳又津、張國立、葉揚、李桐豪、劉梓潔等名家上場發表,另外,也規劃了「名家觀摩」單元,邀請魏德聖、李志薔、蔡銀娟、李芸嬋等一線當紅編導,將歷年得獎或已開拍上映的劇本作品完整刊載,作為有志從視劇本創作的編劇們參考研究的範本。
- 大愛電視節目轉型直播互動節目:《年輕人Show吧》
《年輕人Show吧》是從大愛電視節目《年輕人讚起來》轉型而來,過去《年輕人讚起來》花了5年時間,一週一集節目,共記錄了213個優秀的年輕團隊,觸及領域包括國際局勢、在地深耕、弱勢關懷、環保推廣、社企新創等。4月13日晚上8點的直播節目,邀請到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作家朱宥勳聊聊以前愛讀的閒書,主持人是逗點文創結社陳夏民,直播互動表現還不錯,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這裡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