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叫貌似?
  • 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貌似實驗室

鑽研內容製作的新配方

Menu
  •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我看《政問》第四季:運動產業化是體壇求生之道嗎?

我看《政問》第四季:運動產業化是體壇求生之道嗎?

chialinglai 3 5 月, 2017     No Comment    

一個現任職棒選手,一個運動產業的執行長,兩者的身分恰似勞資關係,能夠激出怎麼樣的火花?


 

文 / 洪裕淵

 

圖片來源:政問臉書粉絲頁

 

《政問》第四季的主題是「Taiwan Restart:新世代如何改變台灣?」,除了要關注新世代從政治參與、青年創業、文藝創作等方面的機遇,更要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在教育、能源、媒體、公民參與等方面,如何迎向未來。而第二集,要聊體育產業在新世代的觀點,邀請了台北市棒球工會理事長胡金龍以及蓬勃運動執行長徐正賢進行對談。

在開始前,我期待著一個現任職棒選手,一個運動產業的執行長,兩者的身分恰似勞資關係,能夠激出怎麼樣的火花?

 

 

一團和氣的政策討論氛圍

先說結論,這場節目並沒有提出新觀點,兩人與主持人共同營造出一種互相謙讓的氣氛,每個問題大多是你說,我贊同;你的專業,我沒意見。如果光是討論政策就一團和氣,那就反映出體壇明明問題很多,但是已經沒什麼好說了嗎?

我個人認為,兩個講者的談話內容,的確都反應了他們的身分。一名職棒選手,他所在意的是能否為球隊贏得比賽,並且作為一名工會理事長,他所接觸的也只有關於中職在面對假球案之下,如何自處,進而爭取更好的待遇 ; 至於一名執行長,不斷強調產業化和運動人口的增加,並且要想辦法提升運動風氣。我們得到的答案幾乎是在網路上已經公開過的資訊。甚至在聽完兩位講者的對談之後,後續民眾在現場的提問,他們問的問題都更專業,更像是有所準備而來。

 

如一名現場發問的觀眾,他先問到是否是因為單項協會一手掌握了所有的國際賽事,導致資金獨佔呢?而徐正賢回答,體育署應該放開心胸,讓所有的國際體育賽事都透過招標來遴選,而協會當然仍然要負責組選訓跟國家教練的考試就好。但隨後觀眾拿出資料詢問,體育署在104年贊助了棒協共一億七百多萬元,補助的內容就是賽事及招募國手及教練,他詢問的是到底問題出在哪,究竟是經費不足,項目不對,還是執行力的問題?徐正賢只是回答,體育署如果可以開放國際賽事讓其他體育團體招標,就會好一點,這種回答依然讓人摸不著邊際。

 

在我看來,講者遇到很多問題的回答大多含糊帶過,例如胡金龍被問及中華職棒的裁判也可能收錢的問題,或是裁判訓練制度的問題,明顯看出因為不了解,於是無法回答的窘境,只好重新講一次他已經講過的論點。

 

只談一部分的「運動產業化」

關於體育產業的選題,《政問》在臉書粉絲頁寫道:「你還記得,多少對台灣體育的感動呢?
 
朱木炎 2004 年拿下跆拳道奧運金牌,全台灣一同狂喜,
盧彥勳 2010 年在溫網闖入八強,全台灣都為他加油打氣,
中華隊 2013 年棒球經典賽九局落後給韓國,全台灣一起跟著展元哭泣。」

 

接著問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台灣體壇如何自救?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我想問的反而是,台灣體壇為何要自救?台灣自然某些運動產業獲得了挫敗,例如棒球,已經變成了贏球才是國球,輸了就找戰犯,各種酸「四海遊龍」、「吃鍋貼」(編按:雖敗猶榮(龍)的諧音,因為每次輸球,永遠都是這四個字,鄉民從一開始的期待,都變成了不期不待。)但是去年奧運,我們的射箭及舉重都分別獲得了銅牌及銀牌。於是就沒人要談論射箭及舉重了?

就徐正賢的說法,不斷強調「運動產業化」,甚至還提出體育不該置於教育部之下,因為體育不只是教育,既是行銷,也是商機。但是徐正賢卻甚少提到關於那些較難獲得商機的運動,例如田徑,游泳,舉重等。而這些較難商業化體育項目,甚至遠多於那些可以商業化的項目,例如,棒球、籃球及網球等。

很令人遺憾的是如果提問是台灣體壇如何自救,在這場對談,我只看到了那些可以商業化的運動「如何自救」,而這實際上只能代表一部分的「體壇」現況。

 

面對舞台左右兩邊各有一個給現場觀眾觀看的大投影布幕,黑暗的四周,燈光集中聚焦在舞台上。(攝影 / 洪裕淵)

 

期望議題與現場討論要更契合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政問》的活動。不得不說活動設計的很用心,令人耳目一新,進入華山烏梅劇院的會場,掃完入場卷QR code後,可以換取台灣啤酒或是可樂。而會場是一個類舞台劇的三面觀眾席的舞台,面對舞台左右兩邊各有一個給現場觀眾觀看的大投影布幕,黑暗的四周,燈光集中聚焦在舞台上。

 

金曲獎入圍的柯智棠先生在開場的演唱很動聽。柯智棠瘦瘦的,穿著帆布鞋,緊身的黑色九分褲子,灰色的T-shirt,因為衣服稍嫌大件,緊身的褲子略顯得上下身比例很不一致,他一共演唱四首歌,我一直試圖從歌詞中聽到一點點與政治批判的關聯,但卻沒有聽到。

主持人開場,表示希望《政問》應該是可以喝著啤酒,聽著輕鬆音樂的場合,聽起來很棒。但我建議,如果《政問》想要創造透過意見領袖來討論公共議題的場合,訪問的問題與邀請的講者應該要真正的契合,並讓講者事前做好足夠準備。畢竟這個場合,民眾是想看到更多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我沒意見,我不清楚。

 

《政問》第四季是第一次開放現場觀眾參與,從現場工作人員的表現,多少看得出一些生澀感。或許因為現場或是網路上民眾的問題,都太過於突然,導致講者看起來措手不及,只能靠臨場反應,這也是可以預期的。我的期待是,如果這些意見可以促使講者與觀眾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或許這是《政問》可以帶給社會的改變。



 


(5月27日,貌似實驗室邀請到《政問》內容製作負責人錢念群來分享節目製作幕後經驗,歡迎報名參加!)

知性研究所 知性節目實驗室
徐正賢政問知性節目胡金龍運動體壇體育

Related Articles

社群廣場裡的肥皂箱:小市場和好內容如何結合在一起?
《政問》: 設計一場觀點與美感兼具的政治討論
沈春華關鍵秀: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主播共唱的千里之外|知性節目頭條
知識型網紅的鑑賞標準:口語表達情緒與內容的契合度
付費閱讀不如買貼圖?「天下全閱讀」有潛力但難成功|知性節目頭條
一個在臺灣排行前50名的全職Youtuber收入會是多少?|知性節目頭條
三個問題搞懂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慈悲心的最深處,不是同情或憐憫,而是好奇。|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筆記
【你想要什麼樣的知性生活?】看知性節目,是一種生活態度。
【你想要什麼樣的知性生活?】帶你走進人文經典、美學與詩歌:《單讀》與《一千零一夜》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找文章

追蹤貌似

知性節目頭條

1
跨界跨到市長去啦!「嘎名人尬台語」首集衝到發燒榜第一名|知性節目頭條

― 26 7 月, 2017

2
酷暑補習班: 啾啾鞋、囧星人、阿滴英文和林辰合體開課!|知性節目頭條

― 12 7 月, 2017

3
林辰Buchi訂閱突破20萬 開特別節目來分享幕後經營心得|知性節目頭條

― 28 6 月, 2017

在臺陸生專訪

專訪輔仁大學思靜:「我每走一個地方,就覺得自己認識的世界實在太少了。」
要當兩岸交流的橋樑,就要做好被踩在腳下的準備 ─ 專訪文化大學余澤霖 (上)
學生選舉是學生的事 ─ 專訪淡江陳學俊
沒有百分百的新聞自由 ─ 專訪世新傅心怡
無法在火車上看到的景色,你必須親自走進去 ─ 專訪世新大學公廣系趙雪崟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貌似實驗室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