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叫貌似?
  • 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貌似實驗室

鑽研內容製作的新配方

Menu
  •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貌似說

災胞看「眼球央視」:共鳴輸出,源自對諷刺對象的深刻認識

― 13 4 月, 2017

三個問題搞懂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 25 2 月, 2017

為什麼《奇葩說》能夠既講道理又帶給人娛樂?|《奇葩說》筆記

― 8 2 月, 2017

慈悲心的最深處,不是同情或憐憫,而是好奇。|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筆記

― 8 2 月, 2017

【 ‪貌似夥伴都在想什麼‬|完結篇 】獵奇之後,這份影像還能走多遠?

― 20 9 月, 2015

 › 跨界思考
  • 用文創來解決商業問題,你必須有的3個跨界洞察

    chialinglai 20 11 月, 2017     知性研究所, 知性節目實驗室

    除了連結資源和建立信任,白尊宇認為,要促成文創和商業的跨界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商業端業主真正的需求,如果對方

    Read more »

貌似說

災胞看「眼球央視」:共鳴輸出,源自對諷刺對象的深刻認識

― 13 4 月, 2017

三個問題搞懂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 25 2 月, 2017

為什麼《奇葩說》能夠既講道理又帶給人娛樂?|《奇葩說》筆記

― 8 2 月, 2017

慈悲心的最深處,不是同情或憐憫,而是好奇。|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筆記

― 8 2 月, 2017

【 ‪貌似夥伴都在想什麼‬|完結篇 】獵奇之後,這份影像還能走多遠?

― 20 9 月, 2015

找文章

追蹤貌似

知性節目頭條

1
跨界跨到市長去啦!「嘎名人尬台語」首集衝到發燒榜第一名|知性節目頭條

― 26 7 月, 2017

2
酷暑補習班: 啾啾鞋、囧星人、阿滴英文和林辰合體開課!|知性節目頭條

― 12 7 月, 2017

3
林辰Buchi訂閱突破20萬 開特別節目來分享幕後經營心得|知性節目頭條

― 28 6 月, 2017

在臺陸生專訪

兩岸交流的體驗者與思考者 ─ 專訪輔仁大學夏逸平
不需要特地為「陸生」做什麼 ─ 專訪輔大林楠
「我不想把自己推到一個進退兩難的地步」─ 專訪北醫王崇昌
「在食品安全協議上,兩岸已經達成一致了。」— 專訪政大民族學系博士生邵磊
如果媒體不偏袒任何一方,恐怕明天就賣不出去了 ─ 專訪淡江陳瑞遠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貌似實驗室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