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叫貌似?
  • 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貌似實驗室

鑽研內容製作的新配方

Menu
  •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在臺陸生 › 「在食品安全協議上,兩岸已經達成一致了。」— 專訪政大民族學系博士生邵磊

「在食品安全協議上,兩岸已經達成一致了。」— 專訪政大民族學系博士生邵磊

chialinglai 30 11 月, 2015     No Comment    

遊牧民族的性格似乎很大程度也顯現在他身上,當長城以南的家庭會希望子女在離家近的地方工作或求學,邵磊說:「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到長城以南去,要到內地才有出息。」

 


 

文 / Vanessa 

IMG_9223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班邵磊(攝影 / 和聲)

 

2012年來台觀摩總統大選

「第一次看見選票長長的、上面在蓋章的、有人在唱票,現在想起來有點難忘,我從小到這麼大,二十幾歲,我們假裝人民民主專政,卻沒投過票。」邵磊笑說,在大學也只投過班幹部的票,「我就想說什麼時候大陸人民也能拿到這種選票……」

 

2012年1月份總統大選,馬英九以不到6%的得票率差距險勝蔡英文,成功連任總統。一群由海外華僑或中國留學生受中國青年團結會之邀,組成「2012年總統暨立委選舉選舉觀摩團」來臺觀選,當時被保送進韓國延世大學語言學博士的邵磊,是選舉觀摩團的其中一員。

 

邵磊目前就讀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博士班,其實先前就來過臺灣兩次,第一次來看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的慶祝典禮,第二次來看2012年的總統大選。他笑稱自己原先也是要跟「首屆陸生」同批進來的。雖然沒當成學位生,不過還是作了交換生。

 

第一次來臺灣,如同許多因為向臺灣人「問路」而得到的美好經驗,邵磊在一家小吃店與老闆聊了一個多小時,因為身上只有大鈔找不開零錢,熱情的老闆直爽說就當請客,還說可以載他去要去的地方,讓他深受感動,也是在那時候,邵磊對於臺灣非常有好感,而更堅定要留在臺灣念書的決心。

 

才相隔三個月,他滿懷期待的心情在一月份跟著選舉觀摩團來臺,這次的行程設計並不像是觀光的走馬看花,而是安排觀摩團到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八個縣市的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所有競選總部,甚至也去了黨中央參訪。曾聽一位民進黨籍參選人即便是認知到自己很可能落選,還是保有風度提到「我們作為一個反對黨,應該盡什麼義務」,讓邵磊覺得很有誠意。但也曾在臺南市長的造勢晚會上,發現臺上的候選人為了鼓動群眾而扭曲統計數據,拿國民黨的失業率跟民進黨的GDP數據來比,當時觀摩團一行人在臺下竊竊私語,努力忍住想上臺回話的衝動。不過在臺灣這幾年待的時間更長,看過更多政治人物的表態或評論,讓邵磊不禁感慨:「政治操弄人民這件事是不分黨派的。」

 

融入選舉晚會文化 彷彿自己就是支持者

觀選行程安排到開票後第三天結束,但邵磊決定自己多留下來一個禮拜。接近開票的時候,一群大陸人跟主辦方表示「我們監票的時候要看國民黨,開票的時候要看民進黨。」邵磊笑說,「大家那時候就抱持著一個不懷好意、看笑話的心態,想看民進黨怎麼輸的。」萬萬沒想到後來的場景卻是截然相反,當在民進黨競選總部前看蔡英文敗選的謝辭時,現場陰雨濛濛,更添了幾分悲情,臺下的選民哭成一片,「有幾個大陸女生哭得一塌糊塗,我在那邊也是唰的哭了。」

 

邵磊回憶,那時自己的融入感很強,還跟著群眾一起手搖蔡英文競選口號「Taiwan NEXT」的旗子,「我估計我不是因為做了民族學才會有這種融入感,而是因為長期以來有一種換位思考考慮問題的能力,」他假裝自己就是民進黨支持者,想著想著竟然心情也變得低落,甚至晚上回去睡前看新聞說國民黨勝選,也高興不起來,「但是第二天醒來再看一次說國民黨贏了,又做回一個死大陸人的一個堅定的、天生的統派。」在臺觀選的獨特經驗,現在回想起來雖然被自己逗笑了,但確實也是反思制度的一個重要起點。

 

225809_220148698011608_1664248_n

邵磊在延世大學畢業前拍攝的照片,圖中頭像為韓國近代最有名的國語學者崔鉉培先生,亦為延世大學國語國文系創系元老。(圖 / 邵磊提供)

 

赴韓留學  挑戰韓國長幼尊卑文化   

他在大學時主修法學,因為受到老師上課的啟發,也曾在實習機關讀到冤訴,對於社會的官僚體制和批鬥風氣有很大的不滿,即便學校的環境沒有像一般法學院好,但班上同學很用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畢業前就通過司法特考,然而,邵磊並沒有走上這條路。2004年「韓流」剛起時,他對於韓語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聯有高度興趣,不僅自學語言還籌組成社團,學到有出版社邀請他出書,因此也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在外交領域上的人,受到他們的感染,讓邵磊選擇前往韓國留學,研讀國語國文系。

 

邵磊補充說道,韓語其實是過去韓國人為了學漢字發明的中國第一套漢語拼音,其間的中華性淵源相當深厚,但又不會像中文一字多音而難以掌握。值得一提的是,漢字佔韓語有很大比例是專業語彙,若掌握了語言的基本規律或原則,可能中國人學得都比韓國人更深入。不過,由於長期以來是自學韓文,邵磊承認起初在韓國口說能力不太流暢,也不習慣教授夾雜方言口音的韓語,印象很深刻的是,教授當時不留情面,曾經非常嚴厲地批評他怎麼語言不好還來念碩班。

 

但這並沒有使他氣餒,邵磊不僅利用課餘時間多旁聽了碩士和大學部的所有課,上碩班時甚至還旁聽到博班的課。教授非常欣賞他,還為他保送進了博班,不過到博班後,他覺得內容過於重複,在本校繼續讀博意義似乎不大。

 

邵磊在班上也時常跟老師積極對話,或是因為對於漢字與其他少數民族的發展歷史相較韓國人熟悉,有時會直接指出老師的哪些訊息是錯誤的,直言不諱的性格在重階層關係的韓國社會顯然格外突出。他也坦言,自己一直以來感慨無論是學者與學生之間不容侵犯的界線,他曾發表一篇論文推翻很多韓國學者的說法,結果被出版社退件,換來厚厚一疊評審的意見認為憑什麼他用外來者的角度批評,無視在韓國語言學界的權威。後來只能在韓國的中文期刊試水溫。

 

許多同學到後來都漸漸習慣課堂上有個核心主軸是邵磊與老師的對話,直至他念博班三年級時決定來到臺灣念書,輾轉得到消息才知道老師因為邵磊的離開感到很失落,便決定安排來政治大學當客座教授,去年才剛回去,此舉使政大校方覺得相當難得,大概很難猜想到背後其實藏有深厚的師生情誼吧!

 

台灣沒有我沒去過的縣市

從法學到語言學,來到臺灣又轉換成另一個專業──民族學,邵磊承認自己起初上課連「人類學」這門學科的定義都不知道,也是循著之前的模式,到大學部多聽幾門基礎課打底子。在學期間四處跑調研,能量充沛且驚人,他得意說:「在臺灣沒有我沒去過的縣,金門澎湖馬祖都去過,不知道環過幾次島了。」田野工作的經驗強調與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共處,透過當地人的視角理解在地獨特之處,他舉例前兩年做藏族研究,跟藏族哥們混得熟,語言並不是大問題,當很多人會以為外地人容易被排擠,邵磊提醒坦誠相處比較重要,「人畢竟都有善良的一面」。

 

遊牧民族本色:走得越遠越好

像邵磊這樣膽大心細的人,其實跟他成長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關聯,來自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的邵磊,母親是蒙古人,父親是漢人。邵磊笑說:「我們小的時候在老家都講我們是河北人,但真正到河北以後覺得河北人實在沒有想像得那麼美好,就像臺灣的外省人講自己是浙江省的,等到了內地就改說自己是臺灣來的。」

 

談及為什麼蒙古人跟其他少數民族相比,對中國認同比較強?邵磊覺得這很有意思,如果拿跟藏族和維吾爾族這兩個較大的少數民族相比,蒙古的歷史優越感較強,是因為在歷史上曾經統治過中國, 「我們不承認自己屬於這個國家,我們認為這個國家屬於我們。」現在在政治、商業、媒體等領域常見蒙古人,卻很少像是其他少數民族需要強調自己的背景,邵磊認為是因為他們已經完全融入到中國體系了。而另一方面來說,藏族與維吾爾族是因為文化系統與漢族差距過大,目前伊斯蘭和藏教與儒家文化還沒有很好的融合,時有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衝突。

 

616734_502988216394320_375141456_o

攝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市,原額爾古納右旗拉布大林鎮,蒙古民族的發祥地。(圖 / 邵磊提供)

 

遊牧民族的性格似乎很大程度也顯現在他身上,當長城以南的家庭會希望子女在離家近的地方工作或求學,邵磊說:「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到長城以南去,要到內地才有出息。」不僅蒙古當地人會非常羨慕從外地回來的人,外地人回來也會有一種優越感。這和習慣定居、靠天吃飯的漢人就有差異,邵磊說明為什麼蒙古人相對來看侵略性也比較強──當漢人期望大兒子要留下來繼承家產,蒙古人反而會期望大兒子要往外走,「走得愈遠愈好」,因為草是有限的,要往外開拓資源才是自己的東西。

 

特別討厭臺灣的階段

這幾年在臺灣社會的長期觀察與反思,帶給他最大的影響是「無論對於臺灣和大陸都有不同的改觀」,「相當一部分人抱持著對臺灣的想像而來,各種的好感分成很多層面 ,有的是娛樂圈,有的是傳統文化的,像我是政治方面對臺灣當時抱著極強的好感,」邵磊覺得自己也像大部分陸生一樣會改變原先「一廂情願」的想法,然而,中間其實有過「特別討厭臺灣」的階段,是在反旺中的那時候,曾被臺灣媒體把評論文章胡亂裁減、扭曲意思,而成了臺灣人無法接受的說法,甚至到後來一直沒有接受媒體採訪,卻被捏造出訪談內容,讓邵磊對於統派、獨派都非常失望。

 

不過,為什麼當時並沒有站出來指出媒體的錯誤?邵磊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我畢竟是個統派,你畢竟是個『假裝是統派』的媒體。你對我不仁,我不能對你不義。」

 

作為一個深度觀察者的角色,即便是政治立場上有明顯隔閡,但邵磊在318運動期間待了十幾天,「每兩三天去一趟,狀況就不一樣」,跟大部分陸生相比時間更長,時常坐在裡面聽街頭宣講,對於許多陸生來說是深具衝擊性的影響,對於他來說也是。邵磊感慨現場有很多人其實連「服貿」全稱都講不出來,或是假裝臺幹回來的說法,「情緒性很強卻不講道理」。他認為服貿本身固然有問題,該罵的就要罵,但不該是假裝很理性地發表不理性評論。邵磊說,服貿這一次,讓相當多陸生對台灣社會的民粹非常失望。

 

不改幽默本色,邵磊做個小結似地說:「在食品安全協議上,兩岸已經達成一致了。」

 

IMG_9237

「在食品安全協議上,兩岸已經達成一致了。」(攝影 / 和聲)

 

從九合一大選看台灣民主

從2012年首次來臺觀選,去年臺灣的九合一大選,柯文哲以素人之姿受到大批民眾擁護,大幅領先國民黨的得票率,對於邵磊來說也是很耐人尋味的現象。「你問我市長選不選他,我一定不選他,但是我覺得他有趣。」他覺得柯文哲肯定是很好聊天的哥們,但算是文史愛好者,而不是學者。邵磊以共產黨作為對照,「共產黨現在這些高層的官員,在治理方式上,這些人都是從底層一步一步爬上來的。」而不像國民黨一堆「紅二代」或「藍二代」,邵磊認為柯文哲也是被捧起來的,「不接地氣」、「 欠缺基層歷練」。

 

但後來柯文哲真的選上了?「這就是民主。」邵磊簡短總結道,「理想的民主大概就是通過政策的宣導,誰的政策好、誰有長遠的戰略目標,」但臺灣比較傾向是選理念而不選政策。「如果跟連勝文相比,我寧可投廢票。」邵磊說,這是看了身邊這麼多親藍的朋友為什麼投給柯文哲得來的感觸。所謂民主的精神──對於任何政策的運作都有個緩衝期,很難在一開始就看出好壞,「那就試一試」,不要這麼早否定它。 「但我也很惋惜,民主制度要在一堆爛蘋果裡選,明明手裡有選票,卻選不到中意的人」不得不對民主制度進行反思。

 

 

 

 

 

在臺陸生
九合一大選內蒙古民主民族學統派總統大選遊牧民族韓語

Related Articles

【騷客訪談】聽聽首屆在台畢業陸生怎麼說 — 從陸生待遇,探問教育的目的
「不要想全部理解她,但也不要拒絕一點一點地認識她」— 專訪臺大政研所洪鑫誠
專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蔡涵柔:「只是批判很容易,要做到獨立思考很難。」
不只是旁觀或遠觀,做一個深入觀察社會的在地行動者 ─ 談我的交換生朋友余雅君
臺灣,創造一個大聯盟吧!─ 專訪《陸生元年》作者 葉家興教授(上)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找文章

追蹤貌似

知性節目頭條

1
跨界跨到市長去啦!「嘎名人尬台語」首集衝到發燒榜第一名|知性節目頭條

― 26 7 月, 2017

2
酷暑補習班: 啾啾鞋、囧星人、阿滴英文和林辰合體開課!|知性節目頭條

― 12 7 月, 2017

3
林辰Buchi訂閱突破20萬 開特別節目來分享幕後經營心得|知性節目頭條

― 28 6 月, 2017

在臺陸生專訪

不需要特地為「陸生」做什麼 ─ 專訪輔大林楠
我們都在大時代裡見證歷史 — 專訪臺大國發所束沐
學生選舉是學生的事 ─ 專訪淡江陳學俊
「抓住那個大陸人!」跑給台灣人追 ─ 專訪文大李凌風
衡量一個社會是否鼓勵創業,看失敗以後要付出多大代價 ─ 專訪逢甲大學吳梓杰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貌似實驗室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