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叫貌似?
  • 為什麼貌似想做「知性節目」?

貌似實驗室

鑽研內容製作的新配方

Menu
  • 人物專訪
    • 在臺陸生
    • 在陸臺生
    • 在臺港生
  • 搭橋者
  • 知性節目實驗室
    • 知性節目頭條
    • 知性研究所
    • 知性生活
  • 貌似放大鏡
    • TIDF影展專題
    • TAIWAN下一步
  • 貌似說
    • 如何看見陸生?
    •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
    • 潑漆者與穿牆者
 › 在臺陸生 › 如果媒體不偏袒任何一方,恐怕明天就賣不出去了 ─ 專訪淡江陳瑞遠

如果媒體不偏袒任何一方,恐怕明天就賣不出去了 ─ 專訪淡江陳瑞遠

chialinglai 7 5 月, 2015     No Comment    

PocketCopy Link

「雖然有法律規範限制媒體不可以太亂來,但是很多(新聞媒體)還是會靠這種『小技巧』去吸引人注意,曾有位教授寫篇文章說,報章媒體不管藍綠它一定活得下去,因為它如果不偏袒任何一方的話,恐怕明天就賣不出去了。」


 

文 / Vanessa

 

MVI_9641

陳瑞遠,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攝影 / 和聲)

 

台生如何?陸生如何?不該一概而論

淡江大學圖資系的陳瑞遠自高中時就喜歡參與課外活動,來到臺灣也參與過登山社、攝影社等社團,談到與臺灣同學合作的想法,他說:「一定會有很勤奮的,也會有混吃混喝的,都有遇過,不太會說臺灣同學一定會怎樣怎樣,陸生也會有打混的,也有勤奮的。」不喜歡一概而論臺灣人就是什麼樣子,或評論大陸人應該會怎樣。

 

不過就觀察比較兩岸同學的差異來看,他認為「臺灣同學比較沒有危機感,好像不會把出社會工作的事情放在心上」陳瑞遠發現臺灣社會吵「22k」低薪、青年貧窮化問題,但他坦言並沒有看過真的畢業後拿到這麼低的薪水,反而相較之下,他覺得「在大陸的年輕人會有更多的焦慮」,可能在很早之前就要為工作規劃,累積實習、打工經歷。

 

人脈資源留在臺灣 卻無法投入就業市場  

我好奇問他「三限六不」對他而言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他認為是無法續留臺灣就業的限制,而他目前已經申請在臺灣繼續念研究所。很多人或許會覺得不能在臺灣找工作,回大陸或其它國家應該都還是有工作機會,有能力不愁沒飯吃,然而,陳瑞遠點出了更關鍵的條件,是人脈。

 

「不能留臺工作影響滿大的,在這裡受教育,待了大學的四年或研究所的兩三年,其實很大一部分人際關係都在臺灣。」他覺得在臺灣的教育設計畢竟是以臺灣學生的需求為導向,從師生、朋友關係,到產業與學界合作的關係,可以說是直接影響到找工作的出路,可是對陸生來說,畢業以後若沒有繼續打算留下來念研究所,恐怕就被迫要切斷了這些人際關係,放棄大學時代的資源。另一方面,他認為臺灣投下資源培育陸生但限制其留下工作,也會是一種損失。

 

不得實習等同剝奪陸生學習權利  四年履歷空白

陳瑞遠曾在藥廠和醫院圖書館實習,前者是他在北京找到的實習工作,是一家美商藥廠,同事來自歐美國家或是華人,而後者則是因為系上規定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的醫學圖書館實習,協助醫生找研究資料,所有同事都是臺灣人。他比較兩者差異,感受到的職場文化很不一樣,「在藥廠的實習更像是在工作,而圖書館的實習比較像是在社團活動」。由於「三限六不」中不得在校外實習的規定,使很多陸生擔心自己的履歷在這四年會一片空白,陳瑞遠認為不能實習某方面也是在剝奪學習的權利,「畢竟大部分國家還是會開放實習,很少會直接明令禁止實習的政策」,更何況是獨獨針對陸生。

 

至於不能實習與不能續留臺灣工作的關係,可能對他的影響,他回:「企業主可能會說:『你在臺灣待了四年念書,為什麼都沒有工作經驗?』可能講說如果你只會念書,我是不是可以考慮不要用你?」使他在暑假時會選擇回去大陸找實習工作,在履歷上充實一些工作經驗。

 

IMG_9649

對陸生來說,畢業以後若沒有繼續打算留下來念研究所,恐怕就被迫要切斷了這些人際關係,放棄大學時代的資源。(攝影 / 和聲)

 

陸生在台灣有如原罪

去年淡江大學陸生蔡博藝參選學生會長選舉,因為選舉公報上加註國籍引起質疑「中國學生該不該參選」的軒然大波,似乎每每觸及「中國」因素,陸生身分就會被扣上一堆莫須有的罪名,他感慨「陸生在臺灣好像是有原罪」,因為預設某個人是錯的,連帶否認那個人所有的作為。

 

回顧這個事件,他覺得也不太好表態是擁護什麼立場,「畢竟很多資訊是二手資料」包括媒體報導或旁觀者的評論,他認為「如果是站在博藝的立場,就會為陸生的角度說比較多話」恐怕比較難看清全貌。但整體來說,他覺得這還是好事,在淡江大學校內原本對學生會漠不關心的人,讓學生自治長期處於瓶頸狀態,這次事件可能因此會促使更多人去想想學生會的定位是什麼,要多辦聯誼性活動還是著重權益面?

 

媒體片段報導  扭曲陸生議題

回顧當時媒體報導不斷去強化陸生與貶抑中國的連結,他以天下雜誌前陣子對陸生的專題報導為例,因為標題下「學會排隊,讓我沒競爭力」與受訪者原意差距甚遠,卻呼應了台灣人對中國的偏見,像是「八萬大軍」可能也會引導讀者以為「招生招太多」(該報導談學位陸生卻把交換生的數目也算進去)。又比如之前吵「中國研究生每月補助三萬元」或給陸生比較多獎學金的新聞也是未經查證就被大肆宣揚,很多人信以為真,連班上老師也問他是不是真有此事,他覺得很誇張,自己連「三毛錢」都沒拿到。

 

標題誤導的問題使他感慨臺灣很浮躁的社會氛圍,很多人搭捷運滑手機,可能連內文都沒讀就順手分享新聞,光看標題覺得很符合自己的想法就轉貼了。他說:「雖然有法律規範限制媒體不可以太亂來,但是很多(新聞媒體)還是會靠這種『小技巧』去吸引人注意,曾有位教授寫篇文章說,報章媒體不管藍綠它一定活得下去,因為它如果不偏袒任何一方的話,恐怕明天就賣不出去了。」

 

IMG_9637

陳瑞遠另外透露其實讀大學一直以來有個「遺憾」──因為主修不是傳播科系,他對人與人或物件之間的關係,思維、資訊如何交換的過程,都相當感興趣,所以他會另外排出時間去修傳播學院的課程,或是自己買書進修。(攝影 / 和聲)

 

對於讀圖資系的陳瑞遠來說,報紙、圖書、光碟、錄影帶都是一筆資料,沒有區別,著重的是怎麼處理資料、分類編碼,而非對內容的評判。「不像學傳播的會去在意每一篇報導怎麼敘述事情、怎麼給出圖像資料…..」關於媒體識讀能力,他自認是一個會盡力弄懂事情才去評論的人,「像博藝選學生會的事情,我覺得整個事件我都還不是很瞭解,不敢去說誰對誰錯,或是去判斷那是什麼樣的情況。」他另外透露其實讀大學一直以來有個「遺憾」──因為主修不是傳播科系,他對人與人或物件之間的關係,思維、資訊如何交換的過程,都相當感興趣,所以他會另外排出時間去修傳播學院的課程,或是自己買書進修。

 

更深入踏遍台灣的土地

陳瑞遠在來台灣之前就知道淡水,大三的時候曾跟老師一起做一個數位典藏計畫,蒐集、整理淡水的建築、藝文等資料,也跟大傳、歷史系的學生合作,親自走訪淡水的不同角落,他覺得「淡水還滿有趣的,很多是以前作為遊客或半個在地人可能看不到的東西,很多在地的文化要有之前的人告訴你,領你進門才會知道。」目前閒暇之餘,有機會就去臺灣不同地方攝影,喜歡拍人也喜歡拍景,問及有沒有什麼特別想在臺灣達成的目標,他說有兩個,一是想去爬玉山,二是想去步行或腳踏車環島。


PocketCopy Link
在臺陸生
人脈媒體實習工作

Related Articles

媒體產品力:用數據和使用者思維,打造持續吸引人的好內容
【騷客訪談】孔瑤竹:「走出去,還是走回來」,中國學生在香港
【回看首屆陸生採訪計畫】如何看見陸生?日常生活與政治的進退維谷
「經費是很大的問題,視野又是另一個問題。」 ─ 專訪《中國課》作者李政亮
臺灣的新聞媒體與社會大眾正在進行一場惡性博奕 ─ 專訪銘傳林明超
《陸生元年》作者 黃重豪 X 貌似實驗室 Vanessa ─ 陸生可以是積極介入臺灣的行動者(上)
沒有百分百的新聞自由 ─ 專訪世新傅心怡
當第一個嚐蟹的人 ─ 專訪輔仁大學賀小語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找文章

追蹤貌似

知性節目頭條

1
跨界跨到市長去啦!「嘎名人尬台語」首集衝到發燒榜第一名|知性節目頭條

― 26 7 月, 2017

2
酷暑補習班: 啾啾鞋、囧星人、阿滴英文和林辰合體開課!|知性節目頭條

― 12 7 月, 2017

3
林辰Buchi訂閱突破20萬 開特別節目來分享幕後經營心得|知性節目頭條

― 28 6 月, 2017

在臺陸生專訪

「我不想把自己推到一個進退兩難的地步」─ 專訪北醫王崇昌
「陸生的處境有點像臺灣」─ 專訪臺大國發所張可
為什麼受過同樣教育的陸生,卻不能在台考護理師執照?─ 專訪北醫李想
不需要特地為「陸生」做什麼 ─ 專訪輔大林楠
【回看首屆陸生採訪計畫】真人圖書館:通往彼岸的三本書 ─ 余澤霖 x 祝常悅 x 楊心韻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貌似實驗室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
Thanks for sharing!
AddToAny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