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透過一個結合嚴謹的深度政策訪談和公民參與的酷炫節目,開闢新的空間。」
文 / Vanessa

《政問》內容製作負責人錢念群(攝影 / 柯智元)
2016年,《政問》獲得全球議題雜誌《Monocle》的關注,長達三頁篇幅的報導,《政問》被譽為「 The future of TV」(電視的未來)。這是在臺灣直播技術興起時,第一個聚焦政論的知性節目。
《政問》幕後匯聚了JL DESIGN、圖文不符、LIVEhouse.in等14間跨領域創新團隊,每一集邀請到重要的意見領袖,回答關於臺灣的產業關鍵問題,嘗試讓政策的討論直達大眾。《政問》的主持人張鐵志告訴《Monocle》:「我們希望透過一個結合嚴謹的深度政策訪談和公民參與的酷炫節目,開闢新的空間。」*
「從事政治工作其實是令人驕傲,在臺灣卻比較像是很低落、不可見人的事情,」內容製作負責人錢念群,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她看不慣在臺灣討論政治議題,往往是讓人聯想到醒目大字的新聞畫面,名嘴之間的口水戰,政治人物經常淪為被取笑、嘲弄的箭靶。因此,《政問》團隊就想,有沒有可能設計出有美感的政論節目?
很多人不知道,營造冷靜、理性的對談空間,幕後考驗的是打光的技術,工作人員要提前三、四小時到Boven雜誌圖書館調整架燈位置,第四季的《政問》開放參與現場互動的觀眾,晚上開播的節目,甚至需要在早上八點到華山設置打光設備。錢念群說,團隊成員很講究視覺美學,從節目前的資訊設計、網站到直播現場的空間,對於影像的呈現要求特別高,藉由廣告、電影規格的攝影器材,期望打造高質感又獨特的節目風格。
但會不會因此給人不好親近的感覺?她打趣回,看《政問》比較適合搭配喝一杯紅酒,或吃優格之類的。錢念群平時喜歡看《阿苗帶風向》,她覺得《政問》相較之下,沒有那麼緊跟時事,而更像是做專題策劃,聚焦特定議題留下政策的備忘錄或思考,適合在很長時間之後,都還可以回頭來查找議題。
從第一季柯文哲受邀到節目來,談臺灣醫療體制的問題,到第四季的主題,為最有機會影響臺灣未來的「新世代」,從政治參與、青年創業、文藝創作等方面策劃對談組合,《政問》的新媒體實驗延伸到線下,設計系列結合知性與美學的深度討論。可以預見的是,身兼專欄作家與主持人的張鐵志,或許為《政問》開啟了一個契機,跨越政治工作者的同溫層,吸引到原本不會討埨政治議題的文藝青年族群,在節目裡拉近與政治人物對話的距離,也促進觀眾建立對產業深入淺出的認識。
好看又有深度的議題討論節目都在這裡,點我報名活動!
5/27(六)19:00-21:30(18:30 報到入場)
【 社群廣場裡的肥皂箱:3個帶你關心臺灣社會的節目 】
對談: 苗博雅 MiaoPoya| Yahoo TV 一起看《阿苗帶風向》主持人、
錢念群|《 政問》內容製作負責人、
謝宇程|《 未來有問題》發起人
*原文:We want to break new ground with a cool show that combines serious in-depth interviews about policy with citizen participation. (來源:https://monocle.com/minute/2016/04/27/)